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 页 >> 教学改革 >>海外艺术教育改革 >> 香港视觉艺术科的教学改革
详细内容

香港视觉艺术科的教学改革

看到国内不少媒体报道《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相继发布,从总体要求、构建科学的美育课程体系,以及有意大力改进美育教学等方面提出新的要求,相信美术教育在国内将会出现新气象。近年来,各国或地区为了获得优质教育,都以核心素养或相类似的概念推行课程改革。追塑其根源,可见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Faure等学者为全球教育及学习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概念,Faure等学者撰写了《学会做人:全球当下及未来的教育》报告书。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再次委托学者为全球教育提出面向21世纪的学习概念,于是Delors等学者撰写了《学习:宝藏在其》报告书,他们除了认同教育要引导学生学会做人之外,也加入了21世纪需要具备的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及学会共处等能力,形成学习的四条支柱;他们提出学习不宜以学科知识及技能为限,需要同时关注学习与生活的结合,并通过身体力行发展全人教育。

  反观香港的视觉艺术课程改革,虽然没有强调核心素养,但从学会学习的整体课程改革而言,香港课程响应了以上学者提出的终身学习概念,面对科学与科技的不断创新,我们应该减少知识的传授,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才是教育应该发展的方向。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在全面检讨香港教育制度和规划21世纪的教育蓝图时,明确指出以终身学习、全人发展为教育改革的大方向(教育统筹委员会,1999年),并以学会学习为课程改革的重点(课程发展议会,2000年),提出香港学校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乐于学习善于沟通勇于承担敢于创新的精神(教育统筹委员会,2000年),帮助学生发展独立学习的能力。2015年,香港课程发展议会以学校课程持续更新:聚焦、深化、持续为指导方向,颁布了《更新艺术教育学习领域课程》,进一步提出要更精准、更聚焦地推动学会学习持续发展,以装备学生应付本地及国际社会的各种转变。以下笔者尝试分享香港视觉艺术科如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

  2003年,香港课程发展议会利用《课程指引》指导学校制定能够达成视觉艺术科课程宗旨的校本课程,并建议教师在设计学习活动时,应根据培养创意及想象力发展技能与过程培养评赏艺术的能力认识艺术的情境四个学习目标制定不同单元的学习重点;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可评估的学习重点和内容,并以不同课程组织、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及评估方式去编订课程。

  要成功实践学会学习的课程改革,2000年,教育统筹委员会在课程改革之初就提出首要的关键项目在于建立学与教的新文化,其中又以学生如何学会学习及学到什么为首要重点,指出教学的成效不在于教师教了多少,而是如何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发问、多沟通、多协作、多参与、多尝试和多体验。学与教的新文化的概念明显与杜威提出的从做中学和从探究中学习的观点相接近。杜威指出,学生获得知识就要让他们直接参与探究,因为意念是不能由教师传授给学生的,唯有通过探究学习,学生才会从经验中获得意义与成长,他称这种教学过程为经验的重建

看来,学与教的新文化的概念只是重新演绎杜威的学习理论。2000年课程发展议会明确指出,要成功推行这项教学改革有赖政府的政策配合、教师的专业提高、家长的积极参与和社会的不同支持,才有可能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推动学与教的新文化,为学生创造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可见,要改变人的既有观念的确不容易。我们不难发现纵然是年轻的教师在课堂上也难以实施直接参与学习及从探究中学习的新文化。究其原因,可能与其在学生时代从观察教师的教学片段中,或多或少已经吸收到某些教学方法,而未能关注那些新概念。

  笔者在编写澳门《小学视觉艺术科课程指引》中明确指出教师的单向提问,基本上不属于让学生直接参与学习或探究的教学策略,因为纵然学生很踊跃回答,但基于课时所限,能直接参与回答的学生总是少数,被动的聆听者仍然占大多数。所以教师宜运用多元的教学策略,安排学习情境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直接参与探究,例如让小一学生理解不同的颜色都是来自三原色时,教师可以派发红、黄、蓝三种颜色的玻璃纸,引导学生探究不同颜色的玻璃纸重叠在一起会出现什么颜色。教师应该以开放式的问题配合适当的视觉教材,引导学生进入视觉学习的思考重点,例如要引导小三学生掌握近大远小的概念和表现方法,最好从日常生活中选择学生经历过的和容易引发思考的教材,教师可展示大巴车厢内由近至远的椅子,并向学生指出:相信大家都坐过大巴,为什么大巴上的座椅给我们大小不同的感觉?然后给学生一分钟讨论,笔者相信从学生口中说出的观察及讨论结果,必定比老师单向讲授或提问来得深刻。

  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学校实施的课程应该从学生的成长特征和经验出发,以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为视觉艺术教学设计的原则,例如小一学生普遍未有固有色观念,因此他们的用色缤纷自如,喜欢运用线条或平涂方法作画;小三或以上学生开始意识物体的固有色,因此在用色上会自我设限。如果要小五学生掌握印象派画家的用色和用笔方法,教师可以把一幅印象派大师的作品分割为很多小块,再给每位学生派发一小块,请他们仔细观察和临摹当中的颜色和笔触,最后把学生的临摹拼合起来,顿时会听到学生的惊喜声,这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临摹时用了什么方法,与他们惯常的绘画方法有什么分别,表现出来的效果又如何等等。

  教师应该为学生安排在文化和生活的情境中掌握视觉艺术教育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引导学生从人类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作品中吸取营养,联系到个人的生活情境,或与同学合作,探究当下的人、事、物,以丰富彼此的创作内涵,共同发挥视觉艺术的创新精神。在艺术情境与文化的探究过程中,可以发展视觉艺术的感知、理解、分析和评价等能力,提升艺术素养之余,也可养成尊重、包容、友爱、合作、分享等良好品格,达成健全人格的培养。

  见证了香港课程改革的瑞典教授马飞龙(Marton, F.)曾经指出,学习分为直接的学习内容和间接的学习内容,前者来自个别学科的具体内容,后者是通过不同科目获得的普遍能力,例如创造力、解难能力和批判思考等。无可否认,通过视觉艺术教育可以获得创意、解难、沟通、协作、批判思维、驾驭信息科技和艺术评赏等能力,但课程决策者应该把视觉艺术创作视为直接的学习内容,不宜本末倒罝。期望香港的《课程指引》能够在不久的将来为学校提供具体和明确的课程标准,为香港的未来培养具艺术素养的公民。

黄素兰   香港教育大学文化与创意艺术学系高级专任导师

(本文原载《美术观察》2017年第4期)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