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艺术观察
  • 雕塑家萧立:崇敬自然,琢木声远

    对话导读:萧立,中央美术学院教授。1963年出生于北京,自幼学习书法、迷恋艺术。1985年萧立考入中央美术学院跟随钱绍武、司徒兆光、孙家钵教授学习雕塑,而后在中央美术学院从事雕塑艺术教学工作多年,为国家不断培养出一批批优秀雕塑艺术人才。萧立的作品尤以木雕、泥塑和造型与天然石结合的石雕凸显个人精湛的艺术造诣,他的创作将《河图·洛书》的造型应用研究成果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相融合,引发了人们对东方艺术文化精神和中国现代雕塑艺术如何走向良性方向发展,以及雕塑的人文价值、社会价值、本体语言等重要问题展开新的思

  • 宋旭红:试论现代西方思想中的审美解放论传统

    尽管“解放”一词在中国古已有之①,但是,它在现当代中国文化语境中超高的使用频率显然主要还是要归因于马克思主义的巨大影响。诚然,马克思主义人类解放理论的思想史价值毋庸置疑,其对整个世界所发生的现实影响力更可谓无与伦比。然而,如果我们在西方思想史语境中考察“解放”(或“人类解放”)这一思想主题的线索,也许会发现:马克思主义可能并非现代西方人在这一问题上的唯一贡献。因为“解放”关乎“自由”,而西方人对“自由”的理解一般要追溯到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对“意愿”的讨论。[1]在这条思路上,所谓“解放”

  • 顾铮:虚构、审视与反思——有关中国当代摄影与数码技术之关系的思考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所讨论的摄影实践限于非新闻摄影与非纪实摄影类的摄影表现范围内。数码摄影在今天成为了一种支配性的成像方式。我们无法想象,没有数码摄影的当代摄影会是什么样子。数码摄影的出现,改变了摄影影像的生产操作方式。首先,在影像的抓取与输出方面,一改暗室操作为明室操作。这也许是数码摄影为摄影影像的生产所带来的最明显的改变。同时,数码摄影技术也使得影像的获得变得更为便利。比如,胶卷的消失,使得摄影师能够以更小体积的器材与荷载来到现场,以更为灵活机动的方式来展开更具竞争力的拍摄活动。而发达的互

  • 毕罗:绘画人类学的学理、解读与实践——一个研究团队的行动实验(1999~2017年)

    从远古至今一直存在的绘画艺术,无疑是各个地理区域人类哲学与思维的印记,这可以类推到建筑、音乐和后来的电影艺术。“艺术像哲学一样,它略过事物之‘所是’,只为了观察它们怎样生成。”①因为“在艺术之中存在着一种概念活动”,②于是画家和画作也唯有如此而获得价值。人类学介入艺术与绘画的意义在于,他们擅长透过田野参与观察,进而发现画家作画的缘由与脉动,善于诠释人类思维与哲学的多样性展示,而与此同时,思维与哲学也得到了滋养。人类学是一门不过百余年的新兴学科,绘画则有逾万年的历史,连油画也有数百年历史。人类学回

  • 孔新苗:当代中国美术与文化自觉的四点思考

    谈论当代中国美术“重返中国”的议题,表征了鲜明的在全球现代性背景下的民族国家自觉意识。这种文化自觉并不新鲜,一百多年前,中国传统文人在面临西方的冲击时,即面临了从“天下”向“国家”进行文化意识形态转变的震撼。正如列文森所说:“近代中国思想史的大部分时期,是一个使‘天下’成为‘国家’的过程。”但今天提出“重返中国”,又是一个针对20世纪百年中国的社会变革、文化更新、国家自强经验反思的话题。它似乎意味着,我们在迎头赶上世界科技水平、制度文明、时尚潮流的过程中,也失掉了一些有价值的东西,今天有必要进行反

  • 张乾元:从纽约、华盛顿的艺术馆看美国当代艺术的文化策略

    我们这里所讲的当代艺术(Contemporary Art),主要指“二战”以后至当下已经产生和正在产生的新的艺术。从狭义上讲,它主要包括后现代艺术(Postmodern Art)及当下具有当代性和反叛传统的各种艺术形式。然而,后现代艺术是较为庞杂和不确定的艺术现象,是在无政府主义状态下发展起来的,没有明确的内涵、时间界限和已经被划定下来的范围,也没有建立起来自身严密的理论体系。虽然它从现代主义艺术(Modern Art)发展而来,但对现代主义的个人主义、激进主义、中心主义、叙事观念、制度化行为模式、为艺术而艺术的形式主义等持批判态度,

  • 艺术中的“有机力量”与“非有机力量”——德勒兹美学视域下的艺术力量问题探究

    吉尔·德勒兹是法国影响巨大的后现代哲学家,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法国复兴尼采运动中的关键人物。艺术是德勒兹哲学与美学研究的重要对象。德勒兹对艺术研究的理论著作本身也是一件由概念构成的艺术作品。他通过对艺术问题的关心,解决的是上升到宇宙层面的问题,正如塞尚所说,我们“通过绘画思考”。在德勒兹看来,力量对于艺术而言是根本性的,在《感觉的逻辑》中,他用一整个章节的篇幅来探讨艺术与力量的问题。他认为:“在艺术上,在绘画和音乐中一样,并不是要去复制或发明一些形式,而是要去获取力量。”[1]59并进而提出,“绘画的职

  • 影画相对,百景双呈: 宗其香与宗海平的父子对话

    2017年,宗其香诞辰100周年。这一年中,一系列梳理宗其香艺术脉络、文献记录式的展览逐一展开,也让这位“师承徐悲鸿”、“走中西融合之路”的老先生与其作品,逐步走入学界与大众的目光中。然而,百年诞辰的余韵之后,宗其香其人、其作将如何通过展览、出版与研究更一步被认识,是学界将要持续讨论的问题。2019年9月20日下午4时,于势象空间开幕的“映象绵延—宗其香与宗海平艺术对话展”,可以说是一场讨论宗其香艺术的当代尝试。展览展出宗其香的写生作品68幅,以及宗其香之子宗海平多年来拍摄的父亲写生原址的摄影作品68张,首次以对话

共有3页首页上一页123下一页尾页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