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 页 >> 艺术理论 >>艺术当代 >> 李昌菊:构建中国当代美术价值的主体——评《构建——尚辉美术研究与批评文集》
详细内容

李昌菊:构建中国当代美术价值的主体——评《构建——尚辉美术研究与批评文集》

blob.png

 

从激情满怀的留学生走出国门上下求索,到琳琅满目的当代艺术异军突起畅行海外,中国美术已大步跨越一个世纪多的起伏跌宕。一百多年前中国美术的现代性转身,触发其与西方美术的冲突、吸收与融合,中国美术被推人现代发展的快行道。时至今日,历经曲折的中国美术格局已是蔚然大观,创作者众多,作品极为丰盛。中国现当代美术形态如此复杂,内涵如此丰富,成果如此丰硕,除了变化的社会文化环境,除了积极的艺术探索实践,还有理论家的推波助澜和倾力建构。

一直以来,有着知识分子情怀的理论家们殚精竭虑,不懈地推动引导着美术实践,密切关注着美术发展。对他们而言,刚过去的美术历史,丰厚中蕴含矛盾的张力,变换中昭示未来的方向,无疑非常需要为之梳理发展脉络,探究核心问题,寻绎内在理路,确立精神价值,以达到深入认知的境地。在他们看来,当下的美术现状貌似形势一片大好,实则不乏隐忧:如某些当代作品代表中国出场,进而捧至天价,其创作理念迎合西方,其艺术价值被西方推崇与认定,其影响对中国当代美术全貌造成浓重遮蔽。因此,坚定本土文化立场,建构中国当代美术的价值观,重建中国当代美术的主体形象,引导中国美术的发展方向,已迫切需要理论家或批评家有所作为。当然,胸怀责任感的美术理论家们选择了参与和建设。《构建——尚辉美术研究与批评文集》就是积极介入中国当代美术的突出研究成果。这是一本相当具有学术眼光与建构意识的学术文集,它是学者尚辉倾十余年之力勤勉笔耕于美术史研究与批评领域的学术力作,它是作者带给中国美术界的一份沉甸甸的果实。

在研究与批评文集中,作者将视线投向了20 世纪的中国美术。这一时间跨度涉及太多的社会背景、文化事件、相关事物和人物,如中西文化碰撞、美术技法学习、美术道路选择、中国画改造、油画本土化、理论观点争锋、意识形态渗透、当代艺术突起、价值判断游移等等。20 世纪中国美术的形貌无疑是纷纭繁杂的,因其宏阔和复杂,就易使观者迷失或沉陷。我们如何获得全局观看,如何把握最重要的命题我们又如何体察它的外在变化,认知它的内在本质?毫无疑问,本文集足以为读者解开这种种的疑惑。文集由独立的研究与批评文章组成,它不同于美术通史的宏大叙事,面面俱到,也不同于单一专题研究,使读者仅见某个历史的切面。文集由多个专题或命题构成,每个专题恰似作者为读者建构的视点。这样的结果 ,使读者既可获得一种读史的开阔感和通透感,又可体会到专题研究的深入感与细致感。

灵动地注视与审视现当代中国美术发展无疑是文集的重要特点之一。当我们循着作者的视点,就开始了一段收获史识、了解现状的时空穿梭。伴随阅读的渐进,不仅20 世纪核心的美术命题会逐渐进入我们的思维空间,与之相关的许多事物也会渐次加入,延展我们思维的界面,当下的创作景观更会充实我们的感知。如果对文集涉足的多个方面大致作个划分,会有以下几类:其一,中国美术现代化的重要命题——纯绘画类。如国画、油画、版画的发展变迁 ,是作者极为关切 的,作者为之撰写了大量文章。如《新世纪中国画开启一个新时代》《从笔墨个性走向图式个性——20 世纪中国山水 画的延边历程和价值观念的重构》《笔墨与造型的世纪审断——20纪水墨人物画的更生与历练》《本土意蕴 ,当代中国油画的审美价值》《中国版画当下状态的指向》等。其二 ,为与美术相关的重要事物:机构、展览、画派、绘画教育、美术组织、美术期刊、美术馆等。在《新中国画院 50——北京画院、上海中国画院对民族传统艺术的凸显与创造》《一个汇聚不同文化坐标的观景台》《海派油画论》《当代中国画教育理念的变迁和挑战》《面对历史与当代——北京油画学会首届油画展凸显的学术主题》和《反思与启蒙》中,作者从各方面扩充着我们的视域。其三,对表现方法与题材的关注,如《写意精神,中国画的民族审美品格何以式微》《意象油画百年》《20世纪不同审美视野中的农民形象》《版画审美中的藏族人文形象》等。作者在梳理脉络时总结规律、归纳特点,并发现、提出问题。其四,对地域绘画的深入研究。这是作者研究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特色的方面,主要为对上海、江苏、北京等地的研究,如《上海新水墨论》《上海版画何以消沉》《中国画的传统情结——20 世纪后半叶江苏画派对于民族主体艺术精神的突现》。其五,画家个案研究。如《齐白石山水画的地域特征与形式语言》《民族审美心理对刘海粟艺术观念确立的影响》。其六,历史钩沉,如《原国立美术陈列馆的筹建与变迁》《作为中国现代艺术先驱的李青萍》等少为人关注和了解的事物、人物。最后为文集的重要部分,是作者作为美术批评家而写作的绘画批评,如《从陈平图式看中国山水画时空转换》《从沈行工江南风景看中国油画价值标准的确立》等。仅从以上标题看,就能对 20 世纪中国美术把握一二,如果读者展卷阅读 ,将这些视点作思维的链接时,无疑可勾勒出20 世纪中国美术发展的大致形貌。

灵活、多样的视点为读者比较整体地感受20 世纪中国美术(尤其当代美术)奠定了基础,这些点看似分散,事实上统观文集时,就会发现重点突出、形散神聚。所谓重点突出,是指作者一直对国画的现代化、油画的本土化特别关注,这是其学术目光独到之处,因为它们是中国美术发展一直致力解决的重大命题。所渭形散神聚,是看似分散,但字里行间始终凝聚着一种核心价值观,这便是坚持和倡扬本土文化价值的信念,努力建构中国当代美术主流价值观——这是贯穿文集的重要内在思想线索和精神内核,其价值将随着中国文艺复兴的进程进一步彰显。作者早已清醒地意识到,我们曾经历文脉的断裂,之后加之伴随经济全球化而来的国际间的各种思想文化的激荡与碰撞,导致了近年来国内美术领域中某些民族文化自信心的缺失、价值理念的混乱和审美取向的迷茫,所以亟待加强的恰是一种刚健有力的民族文化信念,急需建立的恰是一种明朗端正的本土评判标准。作者真正深刻的思想与见地由此可见一斑。丽这种明确的文化立场、价值取向、建构意识,构成文集的内在精神脊骨,是文集最为重要的特点。

作者对中国当代美术主流价值观的建构,多见于对油画与本土性、国画与当代性的一系列研究与批评文章中。油画虽是舶来的文化品种,但已构成中国当代美术的重要部分。研究者应从何种立足点判断中国油画的价值?这无疑是极其重要的评定。作者立足本土看待油画发展,将其视为本土化的历程,认为 20 世纪不同历史阶段出现的这几种不同的创作风貌和文化心态,都是中国油画本土化走过的蹒跚之路。面对今日中国油画,作者指出“不论经典写实还是现代语言,都并行不悖,兼收并蓄,为我所用,为我所化。中国油画的本土化,已穿越歧路彷徨、剧烈冲突和激烈论辩的历史过程,开始在新的起点上构建中国油画的审美价值,续写世界油画史的中国篇章。”【1(p6)作者对中国油画价值的判断标准也立足本土。作者绝不认同那些按照西方价值观创作的所谓 “中国当代艺术”,作者一再强调,从欧洲写实油画的传统源流与当代西方写实油画大师乃至现代主义艺术语言中直接获取表现技艺与语言,并将其创造性地运用到当代中国人文形象的塑造中,展现出中国油画独特的审美意蕴 ,“这才是当代中国油画审美创造的价值所在。”【1(p9)这一立场与判断同样贯穿在作者对第一代至第三代油画家的许多个案分析中。国画在 20 世纪中国的发展是美术界关注的焦点,对于这个中国民族文化代表性载体艰难的现代转型,作者倾注格外多的学术情怀,如《从笔墨个性走向图式个性——20 世纪中国山水画的延边历程和价值观念 的重构》《笔墨与造型的世纪审断——20 世纪水墨人物画的更生与历练》《中国画的传统情结——20 世纪花鸟画的演变脉络及文化观念的转换》都是份量之作,研究囊括了山水、人物、花鸟,其深入细致的分析,新颖独到的观点,不仅是把握国画的演变历程,更是为确立中国画现代化转型的重要价值意义建立一种述说。对于中国画的现代化,作者认为从本质上不是学习和移植西方传统文化或现代文化就能实现的,它必须是中国自身的现实生活与中国传统文化及民族的当代意识相结合的产物。这反映作者一方面守护与珍视 民族文化价值观,倡导国画应介入广阔的现实,另一方面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其对西方表现语言的吸纳。作者一再强调,中国画借鉴其他画种的艺术语言,扩大媒介范围,是当下中国画构建新的审美规范,“形成新的审美品格的重要途经。”【2(p5)

可以说 ,油画与本土性、国画与当代性是非常重要的两大命题,它们最具代表性地折射出20世纪中国美术发展的矛盾两级,对于外来与本土、传统与现代,采用何种文化心态、建立何种价值判断对待之,不仅是我们如何认定中国现当代美术价值的重要标尺,还是指引中国美术发展未来之路的价值界标。对此作者作出了重要价值判断,他明确指出,“对传统中国画而言,‘现代性’必须和‘传统性 ’构成内在的有机联系,没有民族文化精神和传统语言承传的‘现代性’,便不具备中国画的当代意义;对引进中国的油画而言,‘现代性’又必须和‘本土性’形成内在的统一关联,没有民族的文化审美心理和对当代中国人文形象的塑造,也便不具备中国油画独特的审美价值。”【3(pl4)这些观点无疑正确理清了两大画种该如何处理本土民族文化与现代性之间的关系,坚定了对中国画与中国油画进行价值判断的立足点,为中国当代美术价值主体的构建奉献出智慧的主张。

文集在美术研究和批评方面还有着许多特点和优点,如文孚中渗透的历史感与时代感,如写作从容、语调冷静、观点精辟等。这里仅就个人感受表述一二。美术研究方面,作者对地域文化与艺术语言关系的分析细致深刻。在《海派油画论》《区域地貌与中国山水画的风格与流派》《上海新水墨论》《上海版画何以消沉》《中国画的传统情结——20世纪后半叶江苏画派对于民族主体艺术精神的突现》中,作者仔细剖析了地域文化带给美术的影响。中国地域之广。地貌、文脉、文化特征和审美情趣 皆有不同,若不考虑地域文化的影响与渗透,便对某美术现象笼统论之,未免有削足适履之嫌,会导致难以辨别差异、认清本质。以水墨为例,上海的水墨显然不同于江苏,其中根源便与地域大有关系。作者将研究对象特征的考察建立在具体的文化坐标点上,推断便合情合理,更为贴切准确。如作者在《海派油画论》中指出“这种开放、民主、自由和多元的文化状态 ,是形成海派油画艺术特征的重要文化根源。”【4(p67 )这一论断令人信服。在《齐白石山水画的地域特征与形式语言》中,作者则为我们解读画家山水画面貌的形成提供了独特的角度。这种精彩揭示在其他文章也存在多处。

文集在批评方面,坚持中国当代美术的主流价值观,以严肃性与学理性为当下树立了一种批评写作的风范。严肃不意味板着脸,而是冷静、客观,学理不是学究气,而是详尽、贴切。今天的中国当代美术很繁荣,批评也很壮观,然而非常缺乏庄严感和价值建构。批评的现状让人眼花缭乱,如:西方化批评,即采用西方视角、西方话语模式与价值系统的批评;商业化批评,密切与市场接轨,与之“合谋”丧失独立性;哲学式批评,晦涩难懂缺乏解读艺术语言和审美判断;还有随感式、散文式 、新闻式批评等不一而足。这种情况看似“多元化”,实际反映了写作的失范和价值判断的混乱。正如作者指出,比如对于被炒得过火的某些中国当代美术作品,“我们却很少听到或看到来自中国主流美术批评价值观的声音和主流价值观进行的理性判断。”【5(p11)“怎样理解中国当代艺术,是依据西方主流艺术的批评价值体系还是按照中国主流艺术的批评判断逻辑”【5(p10)针对现状,作者不仅道出主流批评自动失守的事实,更道出一种文化忧患。作者在指出问题时,早已在写作中为中国当代美术矫正方向,建立价值判断。作者的批评重视发现问题,如《写意精神,中国画的民族审美品格何以式微》;文字平实恳切,如《农民本色——散论王有政人物画》;角度小中见大,如《从陈平图式看中国山水画时空转换》;读解精准深刻,如《虚幻的真实,当代人文心理的大风景》。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艺术语言的读解令人激赏,批评立场、标准则与研究所持的完全一致。显然,作者为当代批评的理性建设奉献了学术热情,不仅确立了一种冷静隽永讲求学理的文风,还为当代批评的价值标准界定提供了正确导向,体现了高瞻远瞩的学术胸襟与气度。

我们知道,从事学术研究和批评实践需要广博的艺术视野,敏锐的审美判断,有效的研究和批评方法,正确的研究和批评立场、标准等。可以说,作者一一具备。文集中作者的学术视野收放自如,既回望百年,也审视当下;其学术论断客观准确,既总结规律,也重视构建价值观;其学术写作富含专业素养,既严谨缜密,同时清新流畅。可以说,作者这一代学人已是中国当代美术价值主体建设的重要力量,他们以深沉而凝重的人文情怀,为中国的美术实践与理论之间建立一种动态的结构,他们正为发展建设具有中国文化底蕴、时代创新精神和当代风格特色的中国美术评价体系,持续奉献着思想的光华。他们正引领于中国当代主流文化的前沿,为中国美术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学术激情与活力。中国美术现代性的建构需要他们智慧的思想,中国文化复兴的大潮需要他们踊跃的身影。毋庸置疑,中国美术的发展时刻离不开研究和批评对绘画实践的跟进,离不开作者式的知识分子的责任担当。本文集的出版就是作者以理论形态献给这个时代艺术的一颗富有光彩的思想之果 

 

参考文献 

[1]尚辉.本土意蕴,当代中国油画的审美价值//尚辉.构建——尚辉美术研究与批评文集【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96-9

[2]尚辉.新世纪中国画开启一个新时代 //尚辉.构建——尚辉美术研究与批评文集【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93-5

[3]尚辉.一个汇聚不同文化坐标的观景台//尚辉.构建——尚辉美术研究与批评文集【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914-17

[4]尚辉.海派油画论//尚辉.构建——尚辉美术研究与批评文集【M】.石家庄 :河北美术出版社,200967-70

[5]尚辉.中国当代美术批评与国家美术形象塑造//尚辉.构建——尚辉美术研究与批评文集【M】.石家庄 :河北美术出版社,200910-13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