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 页 >> 艺术创作 >>综合材料 >> 魏华:徐冰的艺术世界——过去与未来
详细内容

魏华:徐冰的艺术世界——过去与未来

在恍然一逝的过去十五年中,徐冰俨然已从一位中国艺术家成长为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艺术大师,你可能曾经不了解他,但一旦清楚他的艺术历程后,你就会觉得看似云雾中缥缈的一切,其实在他艺术生命的初探中已暗合了这种趋势!

徐冰是重庆人,早年随着“上山下乡”理想主义式革命浪潮的喷发,他在1974年高中毕业后就去了山区农村插队。1976年开使发表作品和参加画展,1977年便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当时的中央美院典型是一个培养年轻艺术才俊的殿堂,而当徐冰在这里就读时,插队时的那种无名压抑感,在艺术自由的渲染下,创作冲动被热烈地激发出来。他的第一张素描作品是“米开朗基罗的大卫”,线条的简单律动中带有巨大力量感。但徐冰并没有满足于此,之后的装置作品“熊猫动物园”的表现手法和概念模式与他的素描则完全不同,它们都只是徐冰艺术表达“同归”下两个不同的“殊途”载体而已,这两件作品也是将他推上国际艺术精英地位旅途中的重要一站,将两者的(早期的素描融入装置状态)合二为一可以看,徐冰对待作品的后期审美表达已经有着非常高的要求。

同年,徐冰开始创作版画《碎玉集》,这套主题版画共有150幅左右,是徐冰早期的代表作品。这组作品表达了他离开农村,进入美术圈之后,对过去那一段纯朴平淡的乡村生活的留恋之情。这套小版画出现在文革结束期,由于它与文革“假、大、空”美术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对中国版画界,特别是版画学生曾产生过重要影响。

时间的车轮依然向前,徐冰也在时间的流水中不断汲取新的艺术养分。1981年毕业后徐冰开始留院任教,同时也开始获得一个进行公共艺术表达的舞台,学校也给予徐冰的种种努力以肯定,在1987年他给获得了中央美术学院授予的硕士学位。是激励也是动力,同年他开始创作 “析世鉴天书”并在88年中国美术馆的“徐冰版画展”上进行首次展出,其中整个艺术内容的表达方式出现了完全不同于以前的途径,炫丽、庞大、富有意味性,引起了国内外文化界的广泛关注,为此,还出现了关于画面内容的后续讨论,可以说,在不自觉中,徐冰开始了一种更为自由和富有“侵略性”的艺术倾诉。

在1989年的中国的艺术界出现了一件轰动的新闻,那就是“89中国现代艺术展”的开幕,整个展览是由高名潞等人主持,展品包括星星画会的珍贵展品、伤痕绘画的代表作、八五新潮美术运动时期各地艺术群体中有代表意义的作品,当然徐冰也积极参与其中。正如高名潞所说:“当时北京的艺术氛围不是很活跃,因为比较依附体制,反而是一片苍白。中央美院一开始没有什么人,因为他们是学院化的,个人搞的不多,直到后来徐冰出现。”

90年代初,在国内艺术界已相当成功的徐冰接受了美国威斯康新大学邀请,作为荣誉艺术家开始移居美国。一开始他住在威斯康星州的麦迪逊,一年后,转去了南达科他州,在徐冰看来:“这是因为美国中部有版画的传统,也是我所愿望的,我可以在此更能获得所希冀的艺术自由状态。“在那里徐冰学了一段时间的西方羊皮书制作,包括手工做纸、排字、西方艺术装订等。此后的艺术创作不仅在技法上,艺术思想上的无名状态也都大受这一时期经历的影响。在徐冰自然而然的艺术惯性中,他开始尝试融入异域特性的艺术表达。这便出现了在徐冰的艺术创作生涯中具有重大影响的《天书》,这副作品完成于1991年,整体装置由几百册大书和古代经卷式卷轴以及被放大的书页铺天盖地而成。但这些书物所构成的“文字空间”包括艺术家本人在内是没有人可以读懂的。这些成千上万的“文字”看上去酷似真的汉字,却实为艺术家制造的“伪汉字”。它们是由艺术家手工刻制的四千多个活字版编排印刷而成。极为考究的制作工序,使人们难以相信这些精美的“典籍”居然读不出任何内容。即吸引又阻截着人们的阅读欲望。艺术家希望通过这件作品向人们提示一种对文化的警觉。由此,徐冰打开了艺术表达的另一缺口,并凭借着此等努力,徐冰获得了国内的和国际上的巨大殊荣。

1993 年3 月,徐冰去纽约“朝圣”,作为一个艺术的万花筒之地,徐冰却没有在纽约呆下来,可能是纽约的整体风格并不符合徐冰的艺术思路,第二周,他就回到了麦迪逊,朋友都笑他这是农村包围城市。获得了新的感悟,也有了新的创作素材的源泉,也是从这一时期开始,他的作品便频繁出现在各大国际展览会上,开始了其作为国际知名艺术家的星光大道。即使他仍旧来回于北京和纽约之间,但徐冰还是选择美国作为他的创作基地。

紧接着徐冰的作品《天书》、《新英文书法入门》、《熊猫动物园》在1998年同时在纽约展出,并获得了巨大成功;1999年他获得美国文化界最高奖:麦克•阿瑟奖(MAC ARTHUR AWARD),同时作品入选“世纪当代艺术回顾展”(德国路德维希博物馆和波恩美术馆),“国际观念艺术展”(纽约皇后美术馆)。

除此美国之外、徐冰尝试在更大的世界范围内向人们展示他艺术的独特性。西班牙米罗基金会美术馆、捷克国家博物馆等重要艺术机构也都留下了徐冰独特的艺术气息,而作用都是相互的,世界范围内也越来越开始认可徐冰的艺术,并有可能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现象来进行研究。

2000年,徐冰的作品分别在“徐冰回顾展”(布拉格国家博物馆),和“悉尼双年展”出现。2001年参展“阅读风景”(北卡罗莱那美术馆),“徐冰及他的版画”(波特—当代艺术机构),“文字游戏:徐冰的艺术”(沙可艺廊),“徐冰的艺术”(华盛顿大学出版社),“亚洲文化艺术协会在哪里?”(美国纽约亚洲文化艺术协会),其他的一些联展行活动更是源源不断。在异域文化激烈的接触与碰撞中,受宠不惊是徐冰的一贯风格,而艺术却显得越发成熟,也更显有震撼的表现力。我们或许可以定义为“在艺术中思想,在思想中艺术”。

2004年,徐冰创作了另一组极富争议的作品《何处惹尘埃?》。他将在9•11事件中收集到的灰尘吹到展览中,经过24小时的落定,在展厅地面上由灰尘显示出两行中国七世纪禅师六祖慧能的诗:“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展厅入口处墙面上有一组照片,叙述了作者如何将这些粉尘从纽约带到威尔士的过程。展厅像被霜一样均匀且薄的灰白色粉尘覆盖,有宁静、肃穆之美。但给人一种很深的刺痛和紧张脆弱之感,哪怕一阵轻风现状都会随之被改变。但毕竟,9•11中死了那么多人,到现在,美国倒成了一个相对不安全的地方,这种位置的改变,具有极强的象征性。

学术方面,徐冰对当代艺术的发展方向和历史使命也提出了敏锐见解。出版有:1996年《中国20世纪的艺术和艺术家》;1997年美国艺术史教科书《艺术的过去和现在》(Harry N Abrams 出版);《牛津艺术史“中国艺术”》(牛津大学出版);《中国艺术及文化史》(Prentice Hall 出版)。在后现代的语境解读中,艺术延伸似乎有了另一种可能,也为文化边缘化提供了新的方法论。

艺术的神话正被徐冰一一的解释开来,进入新世纪,徐冰的艺术之路依然忙碌,但更多的是,徐冰所构筑的艺术世界仍旧广大,更多的荣誉开始接踵而至。2003年徐冰获“福冈亚洲文化奖”(Fukuoka Asian Culture Prize),接着分别在05年和06年获“纽约?青年之友讲“(The Youth Friends Award, NYC)和“南部的图形会终身成就奖”(Southern Graphics Council Lifetime Achievement Award)。

面对新的世界多元化的困境,并有感而发,2007 徐冰以中国书法为基本元素的平面作品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展出,新作《地书》以新媒体互动方式在纽约MoMa展出。由于“对文字, 语言和书籍溶智的使用,对版画与当代艺术这两个领域间的对话和沟通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全美版画家协会授予徐冰“版画艺术终身成就奖”。同在2007年,徐冰也被提名为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候选人,在当局看来,徐冰在艺术的影响上已到达一定相当高度,从中国走出去,再到中国来,圆圈式的发展形质赋予了徐冰新的艺术使命,在另一方面也证明了徐冰在当代艺术语境中无可争议的地位。

“一切为有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是看过徐冰作品之后的第一反应,当代艺术如禅语,只能意会不可言传,徐冰坚持,当代艺术作品应有良好的原创性,并能体现这个时代特色。这是他的鲜明特色。

最后,“看过他的作品,了解过他的人,应该愈发明白他为何能够成为享誉世界的当代艺术家(杨澜语)。”艺术之路依然荆棘满步,我们坚信徐冰和徐冰类的艺术也依旧在不断前行。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