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画相对,百景双呈: 宗其香与宗海平的父子对话2017年,宗其香诞辰100周年。 这一年中,一系列梳理宗其香艺术脉络、文献记录式的展览逐一展开,也让这位“师承徐悲鸿”、“走中西融合之路”的老先生与其作品,逐步走入学界与大众的目光中。然而,百年诞辰的余韵之后,宗其香其人、其作将如何通过展览、出版与研究更一步被认识,是学界将要持续讨论的问题。 2019年9月20日下午4时,于势象空间开幕的“映象绵延—宗其香与宗海平艺术对话展”,可以说是一场讨论宗其香艺术的当代尝试。展览展出宗其香的写生作品68幅,以及宗其香之子宗海平多年来拍摄的父亲写生原址的摄影作品68张,首次以对话的形式再现宗其香的创作思想。画与影、父与子、家与国、时代与艺术,在父子相叠的足迹中得以重合和再生。 展陈空间——画框、影框、对话框 步入展厅,中央的可旋转的海报镜面装置将序厅分割为四个部分——“策展言”、“其香语”、“海平说”和“众人云”,由此拉开了展览的序幕。正厅中标有“东南西北”的四座立柱、悬挂起来的正反两面的影画双呈、镜面的运用以及犹如时空隧道一般的年表设计,种种展陈,让穿梭其中的观众仿若置身于当代艺术展览现场。而驻足细看,一张张记录风景的影像作品背后,一幅幅带有时代印记、却依旧鲜活的画作映入眼帘。宗其香先生的画,记录了1939年到1992年间的祖国山水、人情世故与都市风光,而其子宗海平的影像,则追寻着父亲走过的足迹,在镜框中呈现出这些风光在历经近百年的变迁后,与当代社会图景与民生的交融。 此次展览空间的设计者刘翔在开幕式上陈述设计理念时谈到,影画同呈的形式有别于宗其香过往的展览,通过大量使用使用灯箱、玻璃等设计元素,强化了宗其香绘画和宗海平摄影隔时空“艺术对话”的概念。对于展览现场反复出现的“框”这一概念的理解,观者可以从宗其香作品的画框、宗海平摄影的镜框以及这场不同媒介作品的邂逅于此的对话框这三个维度来体会。 在这样的对话空间中,由交互装置抽离出来的立柱,坐标式定位出宗其香写生的东南西北四个区域,68组影画作品围绕其间悬挂陈列,画框和摄影框在此合“二”为“一”,“二”指代父子不同的表达语言和不同的时间节点,“一”则意为他们描绘的同一个坐标。而在展厅深处,由一个个线框延伸形成的时光隧道描绘着宗其香的每一个十年,仿佛直通未来空间,这是宗其香与宗海平共同的未来,而宗海平的女儿在时光隧道的尽头特别呈现,也意指“未来”的未来。 这场关于宗其香艺术之传承的对话,在展陈空间中,通过设计的语言被具象化出来,它带领着观众自上世纪的中国徒步而来,驻足于当下,又将展望于未来。 画中图景——宗其香的艺术式再现 周志龙先生在回忆陪伴老师宗其香先生写生时,谈到了宗先生的速写十分有趣。寥寥几笔,或是有些小箭头,其中还穿插着些许文字,周志龙先生笑言:“真的‘没法儿看’。”后来他才渐渐恍然,这些速写小稿非关乎技巧,而是宗先生对自然造化的理解——技巧在宗先生那儿是不成问题的,在面对真实的对象时,先生几笔绘出的是他的体验与思考,尔后再进行艺术化地转换。后来宗先生告诉周志龙,他在看景时,一边看,脑中一边就在构思着如何着笔,“老师一路走一路看,心里就在一路画”,结合速写本上的勾勒,落笔时一张张完整的画就这么呈现了出来。 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中,宗其香主张深入生活,师法造化,通过实景写生的手法来展现名山大川的风韵,记录时代变迁的社会。展览现场,长江桥头、武汉码头、象鼻山下、桂林新桥……大自然的美使宗其香临池不辍、笔耕不止,种种风光描绘,见证着他多年来行万里路、绘千般景。 细看来,展览涵盖不少作于上世纪40、50年代的作品,经过岁月的洗礼,这些画作的颜色也许没有那么鲜亮,但画中的精神与风骨依旧跃然纸上。徐庆平先生回忆上世纪50年代时,要画北京的前门、故宫和天安门,连上色覆盖力好的红色颜料都没有,即便如此,宗先生就用着发灰的颜料,一笔笔描绘着、记录着。宗其香的风景画中,打破了四王山水的格局与表达,在他的中西融合之路上,让画中出现了“光”,整个画面从而鲜亮活泼了起来。如今看来,这一幅幅风景图仿佛将观众拉回上世纪的山川社会图景中,既承载着历史的厚重感,又传递着生生不息的色泽与情感。 父子共话——有关爱与传承 于洋教授在策展人语中,用画与影、父与子、家与国、时代与艺术来概括展览所涵盖的内容。画与影讨论的是媒介,家与国、时代与艺术谈得是宗其香艺术中的家国情怀、时代烙印,而父与子的隔空对话,则是这场展览中最为动人的构成。 宗其香的夜景绘画是既有特色的,亦是体现他中西融合探索之路的绝佳体现。他的《榕树夜》、《黄浦江夜景》与《汉江夜色》等,借鉴了西方的透视与光影,运用墨色浓淡勾勒出近景远景,拉出画面的空间感;同时,引入中国画的视角,着重刻画雾色云气的变化,在月光氤氲地点缀下,呈现出静谧的夜景风光。而追寻父亲画面中的脚步,宗海平的相机聚焦于同样的地点景色,他注意到父亲画面中对于水波、云气地表现,因此在画面中更多地纳入丰富的光线与色彩,在场景再现的同时,时代发展至今的种种变化亦悄然藏于影像中。 与很多父子之间的交流不同,宗海平与父亲宗其香的接触并没有那么多,武平梅先生在回忆丈夫宗其香与儿子的相处细节时谈到,印象中只有一次宗其香夸奖了宗海平,那时宗海平正满头大汗地给榕湖饭店留下的画拍照,宗其香只夸了一句:“嗯,这个有我的种。”后来为了寻找父亲画中的具体地点,宗海平亦是下了极大的功夫,有时宗其香就留下了“桂林郊区”、“动物园后门”等这样的只言片语,宗海平便寻着这些线索,去找寻每一个地点与细节,用自己的镜头再现。 宗海平将自己从2013年正式开展“对比照”项目起,一直到今天和父亲的对话展开幕的整个过程与事件延续总结为一句话:“父母把爱给了我,我希望把这份爱分享给大家。”正是如此,以影画为媒介,这场父子之间的对话跨越时代、见证历史,亦表达着艺术精神的传承。 徐庆平先生在展览开幕式后的座谈会上谈到近来越发感觉到中国正进入到一个新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很多人说画画也可以用机器了。但越是在这样的新时代中,越是在这样的发展与变革中,真正的画家才更为可贵。宗海平先生的相机记录下了客观真实的场景,但宗其香先生画中的笔墨间,勾勒出的月色氤氲、湖光山色、三五小人与都市风光,无一不在客观再现之外,注入着灵动而鲜活的生命力。而这种经由艺术家的审视、思考、取舍与转化的艺术表达,往往能使作品在经历百年兴衰、社会变迁后仍能生生不息,绵延永恒。 此次对话展,从展览形式上看,是推广老一辈艺术家的一次创新而成功的尝试;但同时,其作用或许还在于向观者提出问题与思考——在相机、影像等艺术形式屡见不鲜、在科技艺术蒸蒸日上的今天,回望前辈们一步步踏遍千山万水、一笔笔描绘世间百态的创作过程与画作,我们可以学习和传承的,不仅仅是笔墨和技法,还有精神与风骨。 文 | 周纬萌 关于展览 “映像绵延——宗其香与宗海平艺术对话展” |